2)四百九十七章 推手(下)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修这样,经过馆阁试后,在馆阁里勘磨一段时间后内迁或外放,郑朗那种因功绩带馆阁职的,不算正宗的馆阁官。进士出身还不算牛,得象他这样。

  郑朗听得十分无语。

  “然授者既多,不免早滥,本欲取重,人反轻之。又比来馆阁之中,大半膏梁之子,材臣干吏,羞与比肩,亦有得之以为耻。假之既不足以为重,得者又不足为荣,授受之间,徒成两失。臣请今后任发运、转运使、知州等,更不依例帖职。若其果有材能,必欲重其职任,则当升美官,优其秩禄。况设官之法,本贵量材,随其器能,自可升擢,岂必尽由儒馆,方以为荣。”

  郑朗更无语。

  欧阳修用心是好的,一开始设馆职试,是为了打造精英人士做准备的,毕竟许多进士高中后,岁数还小,到地方任职多有不便,学问不代表着对世务的精通,对吏治的善长。他们身处馆阁,经常与皇上碰面会谈,许多人一出馆阁,因为皇帝的信任与熟悉,升迁起来很快,馆阁始贵,于是又授予一些有大政绩的官员,后来发展今天,外放发运转运使与知州多带馆阁官,那么在馆阁里勘磨失去意义,也失去奖励的含义。

  这一条那天郑朗说宋朝时弊时,也提到过。

  欧阳修提出来本义不错,可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自此以后,馆阁就是馆阁,非馆阁人士无论立再大的功劳,那怕是升官优禄,也不得带馆阁职务。你是从馆阁里出来的,当然不用担心,可别的官员不会这样想啊。

  要么说不能冗杂,勿必慎重,还有一说,一棍子打死,会有多少人记恨?这些账不会算到欧阳修头上,而会算到整个君子党头上!

  杂七杂八地说下去:“臣见近年风俗偷薄,士子奔竞者,竟有偷窃他人文字,以谒见权贵以求荐举,如邱良孙者。又有广费资财,多写文册,事业又非己出,而惟求势门,曰夜奔驰,无一处不到,如林槩者……这一段很正常,用人家的文章冒充自己写的以求升官发财,终是不好,又不正常了:“又,臣见近降诏书,不许权贵奏子弟入馆阁。此盖朝廷见近年贵家子弟,滥在馆阁者多,如吕公绰、钱延年类,尤为荒滥,所以立此新规,革其甚弊。”

  不但吕家悲催,连钱家也悲催了,这两家那一家没有很高的声望?钱家不如昔,但郑朗在杭州,心中很清楚,依然有着很高的人气。

  “又有张子奭者,其祖张齐贤本不学无术之辈,乃太祖太宗垂幸,于是为相,至于子奭,已成纨绔,朝廷厚其贵家,用其使夏,以至丧权辱国。臣谓今后膏梁子弟,既不临居清职,则前已在馆阁者,虽未能沙汰,尚须裁损……”

  郑朗听得瞠目结舌。

  张齐贤乃是宋朝的一个奇人,饿得没办法,拦住赵匡胤,说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