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五十二章 在路上(八)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巨大,已经失去开发的意义。

  还得从陕西内部挖出潜力。

  从城外回来后,郑朗喊来夏竦,商议三白渠的事。

  三白渠又称为白渠,汉武赵中大夫白公建议而修的,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又与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是汉朝关中最重要的水利工程。

  唐末受战火之害,许多水利因为长期失修,以至于逐渐毁坏。于是宋太祖时,节度判官施继业主持,对三白渠进行汉事,将泾水中的壅水堰,草草用稍镶笆篱栈筑成临时性建筑。虽草,也产生了效果,缘渠之民,颇获其利。但因其草率,每到大汛期时,便被冲毁,于是每至秋治堰,所用复取于民,民烦数役,不能固。

  宋太宗时,应百姓请求,恢复石砌将军翣,以减轻每年修堰的沉重负担,于是派监丞周约修理。因为工程浩大,没有修成。陈尧叟与梁鼎再次上书,郑白二渠,原灌土地四万四千五百顷,今所存者不及二千顷,请朝廷修堰。再派皇甫选与何亮实地考察,二人提出四条建议,未能付诸实行。

  宋真宗时,又派尚宾对三白渠进行筹划与组织修治,尚宾大概地修凿了三白渠的引水渠道工程,恢复一些节水斗门,工既毕水利饶足,民获数倍。但还没有恢复所有三白渠的灌溉功能。

  这要往后了,王安石时让周良孺与泾阳知县候可查看,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自洪口筑堰壅泾水,凿新渠十五,行至临泾镇城东入白渠,可灌田二万余顷。二是自洪口北开渠直至三限口,再开五十里接耀州云阳界,可灌田三万余顷。第二种方案比第一种方案用工要多,费用也更大,但效益更显著。于是宋神宗采纳了第二种方案,着杨蟠与候可组织施工。

  这次工程使三白渠可灌溉农田三万五千多顷。一顷就是一百亩地,工程若成功的话,从泾原路到环庆路,几乎都不需要朝廷支援粮食。

  郑朗将夏竦喊来,说的正是这第二种方案。

  “前方在打仗。”夏竦迟疑地说。

  “如果元昊攻到三白渠,那将会是一场灾难。”郑朗道。

  前方打仗,后方建设,有什么相干的?

  “钱帛啊。”

  “你先派人查看查看,至于钱帛,再过一年,泾原路费用我会想办法解决。”

  “你会想办法?”夏竦狐疑地问。虽然对郑朗印象不错,可郑朗还没有来泾原路,就先支取了三百万贯钱帛,押向渭州。在夏竦想来,是郑朗害怕了,怕他也向韩琦那样,向庞籍讨要物资钱帛没有要到,先将这些钱抓在手中。

  “相信我。”

  “好,我会安排人过去查看。”

  “夏相公,务必要重视。与西夏人作战,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战争不仅比拼将士数量勇敢,还要比拼武器,后勤供给,粮草。一旦将粮食解决,更增加了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