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六章 合作,股份_黑科技:我的民科成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潘教授那里离开,陆杨便找到祁教授汇报工作。

  他也说了说自己的设想。

  把祁教授吓一跳,他不可思议的问道:“我以为要实现量子通讯,起码也要研究个几十年,最快也要十年时间,你却告诉我,现在就已经满足条件了?”

  陆杨自己也觉得有些夸张,但技术积累的确已经到了!

  潘教授已经做了20年研究,以前就在利用光子纠缠现象,将纠缠的光子分开,通过光纤或者高能激光发射到更远的距离。

  甚至携带纠缠的光子,放在墨子号卫星,送到外太空。

  这时候改变墨子号内的纠缠光子,或者改变地面的光子,都能立刻观察到纠缠变化现象。

  那只要修改一下观察手段,把相关数据引入陆杨的程序,就能计算出改变的原理,按照陆杨的理论,只要在现有纠缠的光子周围放置更多干扰源,就能让纠缠的光子定向变化出不同的轨迹。

  就像是手语,不同的手语代表不同的意思。

  量子纠缠的量子,不同自旋形态,也能代表不同的意思。

  这样一来,量子通讯也就实现了。

  以前无法实现,那是因为,利用的是量子坍塌现象,正常的电波传递消息,是我们把电波转化成了二进制代码,对应电波代表对应的信息。

  现在的量子通讯,是把纠缠的量子夹杂在正常电波里一起传输。

  只要有人中途观察这些电波,就像是引爆器一样,量子纠缠的微观粒子直接坍塌。

  这时候一边发生状态改变,另一边马上能察觉被观察。

  至于说能不能利用单独的量子,通过观察坍塌的现象,传递具体信息,这在原本是做不到的。

  比如测量纠缠粒子时,如果A纠缠粒子自旋为上,那么另一个B纠缠粒子自旋就为下。

  上下两种自旋状态就可以表示二进制的0和1,通过控制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传递0和1的代码。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固然是对的。

  关键是测量引起的自旋方向坍塌是随机的。

  我们无法控制纠缠粒子的自旋方向,在测量时,没有人知道这种随机的自旋结果到底是上还是下,所以就无法真正刻录有效的信息,于是量子纠缠便无法传递信息。

  根据陆杨的理论,根本不是靠的量子坍塌现象。

  比如双缝干涉实验,为什么人一旦观察,就会出现不同结果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无论用什么观察手段,都是光信息反馈,在这个过程中,光粒子本身就是变量。

  细化到只有一个粒子时,任何一个其他粒子靠近,都会引发变化。

  陆杨获得的资料非常详细,甚至能够同时计算出10的几十次方个光子变化信息。

  但这是和算力成正比的,观察的纠缠量子越多,消耗的算力也越大,智子这样的黑科技,就算是解析一束光,都能分清楚光内有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