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31章 未雨绸缪_明末:带着复兴号崛起外东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毅到中京的时候,已经是万历四十七年末,也就是西元1620年初。

  他也来到这世界十年,算下来已经算是十年多了,已经将自己规划出来的极大支撑点全都拿了下来。

  粮食基地方面,东北广阔的大平原与李朝、倭国能够组成中央粮食基地;新大陆那边的中央大平原和诸多平原会成为华夏帝国最大的机械化粮食商品基地;南洋诸岛包括东番在内,都是一年两熟或者三熟,更多是承担大华的基础粮食保障地位;西部的西伯利亚平原、可萨海沿海平原和东欧平原等,也会是优质粮生产基地。

  四大粮食基地的建立,就是郑毅心中最强力的保障,他有信息依靠这四大基地养活几十亿人口。

  而且粮食机械化的持续推进,再加上奥州府新粮食基地的建成,不久之后他就可以实现全年不缺新粮。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论是哪个时代都是一样,全面工业化之后,粮食依然是不可替代产品。

  除了粮食基地之外,大华帝国的肉蛋奶、淡水水产、海洋水产等也都是蓬勃发展。

  尤其是内蒙几府的牛羊,还有北海等府的耐寒驯鹿、长毛牛、绵羊等,如今都是为大华疆域内提供优质的肉奶。

  吴州府和咸宁府等地的禽类养殖,以及新大陆的禽类养殖也提供着丰富的肉蛋补充。

  加上各处的水利建设持续有效的推进,就算是小冰河的气候反应再剧烈,郑毅也有信心养活住整个帝国的子民。

  只不过隔着一道长城的大明就不怎么样了,这几年天灾人乎哟不断,让整个大明都动荡起来。

  刚过元日,郑毅就收到大明境内两大商号的消息,两淮地区从去冬以来滴雨未下,今年恐将有大旱灾。

  不久之后,在陕/西的商号同样传来消息,言说自关西到陕北,及至宁/夏、甘陇诸地,恐会发生大旱灾。

  就算江南地区入梅雨之后,也有消息传来,说今年的雨量不足,恐怕粮食出产会受到影响。

  郑毅看到这些消息,也只能无奈的叹息,大明王朝的日薄西山之像已经具显。

  若不是有他实在看不过去,帮着朱翊钧不停的赈灾,加上迁移大明境内的流民,农民起义估计早就爆发了。

  此次各地商号的汇报,也足以引起郑毅的重视,提前着手在山/东、两淮、河/南、湖广等地布局,有备无患、未雨绸缪,看到不行就将这些百姓迁移到倭国等地去,也不好看着老百姓饿死不是?

  只是他能做的一样是杯水车薪,就算明朝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合作伙伴的帮助,大灾一来照样是生灵涂炭。

  老百姓的防御灾难能力最弱,国家若是积极还好,老百姓有口吃的起码不会铤而走险步入绝境。

  但奈何明朝廷压根就不作为,从朱翊钧开始到下面的大小官员,对于赈灾压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