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赊刀人的下落_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据说自宋时,就有了一个神秘的职业叫赊刀人。

  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将各种刀具、剪子赊给有需要的人们。

  赊不是送,是卖但暂时不收钱。

  那什么时候收钱呢?

  等到赊刀人口中的谶语,也就是预言实现的时候,赊刀人再来收刀钱。

  从古到今,赊刀人的预言有很多种。但自六七十年代开始,赊刀人的预言头两句皆为:猪过千,牛(马)过万。

  后面有的是“农房土房换砖房”,还有的是“娶个媳妇几十万”、“衣服不补鞋只换”。

  而王美兰当初听到的预言是:猪过千,牛过万,苞米一斤一块半。

  当时赊刀人口说这句谶语,意思是等到一头猪能卖到一千块钱,一头牛能卖到一万,干苞米粒子能卖到一块五的时候,他再回来收刀钱。

  这样的话,莫说是在六七十年代,就是在眼下87年,都没有几个人信的。

  这年头,家猪肉最好的部位,赶上逢年过节涨价,一斤也不过一块钱左右。

  一头二百斤的毛猪,出肉出五成,顶天到六成,卖肉最多一百出头。

  至于牛嘛,这个赵军家最有发言权了,毕竟前天才给人家赔头牛。而且是按活牛价赔的,才赔人家一千块钱呐。

  但这些还不是关键,关键是粮价。

  这才是农民最关心的。

  永安屯是林区,但老百姓自己开荒种地,打出粮食自己吃或是卖给粮库。

  从85年开始实行双轨制,87年也就是今年粮价略涨,干玉米粒最高的收购价格是一毛三分五。

  所以对农民来说,苞米一斤一块半是他们不敢想象的。

  赵军不管什么谶语,也不管王美兰赊刀与否,他只在意当年那个赊刀人。

  于是,赵军便向王美兰追问:“妈,那赊刀人现在还在不得?”

  “那不知道。”王美兰微微摇头,道:“应该不在了,那年我见着那老头儿,我印象里他都得六七十了。”

  赵军一想也对,自己姥姥管那赊刀人叫六叔,那老头儿得多大岁数?

  “妈,他家在哪儿啊?”赵军追问,王美兰咔吧两下眼睛,道:“我想不起来了。”

  说到此处,王美兰顿了一下,紧接着便道:“他不是咱家实在亲戚,但也是这十里八村的。”

  说完,王美兰反问赵军道:“儿子,你问这干啥呀?”

  赵军凑到王美兰耳边,小声道:“我怀疑咱家那些宝贝还在山上呢。”

  “宝贝……”王美兰眼睛瞬间一亮,道:“那年那赊刀人上咱家来,喝多了叨咕说咱家有宝贝在上山。那前儿……日子不好过,你小姥以为他胡言乱语,就不让那老头儿说了。”

  忽然,王美兰似乎想起了什么,抬手虚指一下,道:“我想起来了,他不是我们老王家的亲戚,他是你小姥家那边的亲戚。”

  “小姥家的亲戚?”赵军道:“那应该姓宋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