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6_我在美漫世界有一个商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042章综述洛阳历史

  此外,魏文帝曹丕在洛阳城西北隅建百尺楼。

  曹魏又将东汉旧城北城墙加厚至30米左右,并在西城墙北段、北城墙外侧增筑马面,改建太夏门,其意恐在于加强宫城的防卫。

  而城内高台、城墙、马面、护城河等完备防护体系的形成,则标志着它的成熟。

  自此,我们可以总结洛阳历史。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东方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

  曾迁殷顽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师监督之。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

  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

  汉更始三年-25年,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

  汉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焚洛阳宫庙及人家,繁华的洛阳城,遭到了彻底的破坏。

  魏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阳,变雒阳为洛阳,设司隶校尉部。

  西晋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

  前赵永嘉五年-311年,刘聪率军攻入洛阳,焚毁城池。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阳置洛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阳城开始了大规模的营建,宫城、内城、外郭城。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灭亡,洛阳城沦为一片废墟。

  综述

  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相继定鼎的数百年里,汉魏洛阳故城在发展过程中有两次大的变化。

  一是三国魏时修建洛阳官,并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离宫性质的小城——金墉城。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时兴建外郭城并筑坊320。

  这两次建设尤其是后者,不但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奠定了汉魏洛阳故城今天的规模: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据现代考古实测,当时的洛阳占地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诩)、孝庄帝(子攸)、节闵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阳为都共42年。

  此后,在北周宣帝时,又调兵大修洛阳宫、常役使4万人。

  将邺城六府迁于洛阳,又将原迁邺的太学石经迁回洛阳。

  据《周书·宣帝纪》记载:“其规模壮丽,逾于汉魏远矣。”

  但因时间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统一全国,因北魏灭亡而荒废的汉魏洛阳城残破不堪,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大规模营建东都洛阳。

  汉魏洛阳城外郭城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