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二章 苦役_扩张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配备了足够多的火炮,那还能积累到经验吗?

  山口的位置,副连长已经跑下去组织机枪火力。

  那些机枪手本来因为紧张的关系,连训练时一分的力气都发挥不出来,现在有了副连长的组织后总算是稳定了一些,山寨上的土匪也被压的有些抬不起头来。

  见山寨上洒下来的子弹少了些后,一连长抓住了这个机会,招呼已经组织好的几个老兵,带着足够多的爆破筒往上冲。

  爆破筒,顾名思义就是爆破用的。

  在一师和二师南下北上的扫平那些依旧终于清政斧的城市时,由于手中的火炮实在是太少了(二师压根就连一门炮也没有),且口径还都是75mm的轻炮,除非运气好,不然想轰塌一般的城墙给轰好久才可以,因此攻城的时候都是先想办法在机枪等火力的支援下冲到城墙底下,然后在用炸药把城门炸开。

  这显然也是唯一的办法,毕竟他们不可能学过去一样,用云梯来攀爬城墙,那样的话伤亡也太大了一些。

  然而等到宿州和徽州的战役结束后,张颖和柏润山都反映了一些情况回来。比如说针对现有的火炮数量太少,炸药也不太好用的情况,是否可以弄一种比较简便的爆破装备。

  张颖和柏润山的这种建议也给严绍打开了一些思路,炸药包肯定是不用想了,那东西单看体积就知道肯定和简便两个字无关。严绍想起的是后世战争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爆破筒,在后世的战争类电影电视里,爆破筒这东西可没少出现过,也给严绍的童年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严绍小的时候电视上经常演一些战争电影,比如说董存瑞什么的,不过话说回来,董存瑞用的好象是炸药包?

  其实从很早以前中国历史上就已经出现了爆破筒,明末张献忠攻打成都坚城时曾经将一棵巨大的树木掏空,填入火药作为爆破城墙的工具,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爆破筒的雏形。当然,这种笨重的家伙很难与现代战争中使用的爆破筒相提并论。

  现代爆破筒的起源则与战争中铁丝网的使用分不开。当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几位农民在1874年发明了铁丝网之后,这种玩意很快在战争中成了进攻部队不可逾越的障碍。1901年,第二次布尔战争进入到游击战阶段的时候,英队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设了6000km以上的铁丝网来对付神出鬼没的布尔游击队。

  1904年曰俄战争中,在旅顺要塞攻防战中更是大量使用铁丝网,再配以机枪、手榴弹等武器,使进攻要塞的曰军尸横遍野。为了能够有效地清除铁丝网,1912年,英国驻印军队的一名工程师麦克林托克(mcclintoc)在‘班加罗尔’驻地设计了一款可单兵携带的轻型爆破器材。由于这种爆破器材的外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