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八章 歼敌之计,亲兵成军_崇祯遗嘱:我祖宗朱元璋没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么中止,他实在是不甘心,于是,他冲着众将领说道:“既然因为这个原因,无法行此计策,诸位将军便共同想想,找到破解当前局限的办法。”

  “此战若胜,出谋划策者记大功,朕必大赏!”

  机动性,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机动性吗?众将领冥思苦想。

  崇祯也在一旁认真思索,脑海中,之前听过的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一个一个在脑海中闪过。

  “什么样的部队,可以不惧围歼?”

  最不惧围歼的,毫无疑问就是骑兵。

  闯贼本身都是流民起家,早期的时候根本打不过正规军。

  现在称帝建立大顺的李自成,早期败过不知道多少次,甚至全军覆没的仗他都打过好几次。

  之所以一直以来,不仅没有被压下去,反而一路声势浩大,相当重要的一点,便是核心部队闯军老营都是骑兵。

  一旦遇上官兵的大部队,或者打不过的强军,直接把裹挟的流民军队扔在前面当炮灰,老营第一个溜之大吉。

  之后,再找灾区裹挟一通,原本打没了的部队,一下子又是几千几万的浩荡声势了。

  事实上,清军之所以打得所向披靡,很大一部分也是因为其机动性。

  地方机动性强,哪怕你谋划得当算计了得,但是只要留有一线缝隙,骑兵就能从这缝隙之中直接插进去,杀得后方战局一泻千里。

  只要不是特殊地形,同样的人数,骑兵天生就比步兵强了不知多少。

  这些,兵法书上自然也都讲过,崇祯也都记得。

  但问题是,就算知道这些,昌平明军当下没有成建制的骑兵那是事实,马都没有几匹,又该如何机动?

  “陛下,是否从吴总兵那征调骑兵过来?”

  一名将领提出了建议,不过立刻就被其他将领反驳。

  “宁远距此相隔多少里?虽然吴总兵已经往京城驰援而来,但是赶到此处,怕是等到十数天之后了,彼时闯军说不得都已经退兵,再来骑兵又有何用?”

  两人口中的吴总兵,正是崇祯出京之前诏征天下兵勤王,加封为平西伯的吴三桂。

  吴三桂此前身处宁远防备女真,虽然当下已经听令前来京城勤王,可是想要赶到,怕是还得好些天。

  远水救不了近火,指望吴三桂的骑兵,怕是来不及的。

  排除了这个办法之后,其他将领又开始讨论起了应对办法,但是讲出来的各种办法不尽如人意,基本上都实现不了。

  半个时辰转瞬即过,但是全城的将领仍然没有想出合适的想法。

  没有马匹的情况下,想要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实在是太难了。

  此时,崇祯想到张巡另一场作战,似乎是由精锐步兵直接冲杀的敌阵,这般来看,是不是军队强盛,也可以强行冲击?若是这样,是否可行?

  “唐将军,朕记得,除了张巡将军另一场大胜,乃是派精兵强袭?若是将城中精兵亲卫合归一处,另选兵卒补齐人数,可否凭借硬实力冲杀闯军大营?”

  “这......”

  “交出亲卫家丁?”

  “这,我等安危......”

  精兵亲卫,每位将领手下都有,而且这些兵卒的衣甲、战斗力绝对不会弱于当世强军,毕竟他们可都是关键时刻可以保证将领安危的。

  昌平城中,因为此次崇祯御驾亲征,别的不多,将领和亲兵是真的多,十多位将领的亲兵聚在一起,都能有大几百甚至上千人。

  这样的部队要是加上优选的士卒,凑个两千人出城,哪怕是闯贼的骑兵,也绝对无法在大营到昌平的距离内围歼他们!

  但话又说回来,一旦这支部队死伤惨重,那他们这些将领的安危可就不好保证了。

  一旦战败,可能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就会被杀死。

  那么,唐通,会愿意交出亲兵吗?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