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三将士归玉门_139.廷辩_三十六骑(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汉留下的!现在我们因为情势有变,因为这样那样的什么难处,就抛弃他们……”窦固说着说着忽然停了下来,声音不再平静,“我们抛弃了什么?抛弃了子民为大汉赴汤蹈火的心!以后再有边乱,再有夷变……谁来为陛下、为大汉肝脑涂地地战斗?”窦固顿着脚,已声泪俱下,“什么都可以变,但大汉不能

  变!仅为了一点钱粮利益的算计,你们竟要放弃……好,西域可以放弃,但不能放弃他们!真要是放弃了……这就是大汉的风范吗?”

  朝上再无声息,好些人低头,再不敢仰起。

  “窦将军言重了。”有人道,“我认同将军,放弃西域之前,我们也该去救回为大汉而战的士兵。”

  天子毕竟只有十八岁,被窦固说得勃发了血气:“好!就是不惜代价,朕也要带他们回家!”

  年轻的天子并不知道这“不惜代价”四字,却惹来了麻烦。文臣们开始再次搬出数据、细节、可行性来论证。他们已经不是在阻止营救,而是在阻止新天子的决策方式。

  或许天子是好天子,文臣们也大多是心怀社稷的忠臣,但刚进入新帝亲政模式,正是文臣们与帝王相互博弈和了解的状态。本来被窦固拉过来的舆论局势,因为天子的介入后,反而效果相反了。群臣相当默契而巧妙地在阻止天子,阻击天子的“不惜代价”的言论。他们觉得,如果天子过早地应用自己专断的威权,过于轻易地发布“不惜代价”的豪言和诏令,可能对以后的国事决策带来巨大的风险。所谓天子一跬步,皆关大事,不可忽也。

  只是他们说得很委婉,不是说不去救,而是排列出详细的操作过程——从今日开始调拨钱粮须多少时日,其中又要拆挪哪里方可办到……集结上骑的西征军队,也要时日,比如某军不可动,某军只可派出一千骑……如此这般,到出征要在二十日甚至一个月后。京师开拔,到达敦煌只怕又要多少天……大军一旦出玉门关,就得不虑胜先虑败……云云。

  听得天子头都大了:“朕虽没打过仗,但也知道军情瞬息万变,兵贵神速……待到你们准备稳妥了,前线还有人在吗?”

  “这才是我朝经营西域的难处,相隔万里,两不相知。”舆论开始回到原点。

  “不需要在京师集结大军。”耿秉出声了,“也不需要诸位大人筹措钱粮。如果我们只是去救人的话。”

  群臣和天子都望向了耿秉。

  “臣还算知晓西域的边事。凉州各郡,本就屯有重兵,粮草充足,直接派凉州军队从敦煌出关,才是最迅速有效的。”耿秉道。

  “凉州地卡西北要地,真要守军倾巢而动,边防空虚,恐被周边的觊觎者侵入。”有人质疑。

  “凉州安置了许多归降的异族,虽然那些羌骑胡骑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