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4章 海水西调_都市大发明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解了粮食问题的现状后,张伟也是感觉有些触目惊心,同时也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急需解决,整个国家马上就要进入太空时代了,未来需要大量的科学家,总不能让科学家饿肚子吧。而且未来如果要进行星际殖民的话,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口,这些人口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粮食的,没有足够的粮食,一切都是空谈。

  那么,该如何让农作物增加产量?如何开更多耕地?

  关于第一个问题,自然是培育高产的农作物,事实上,未来科技公司正在积极研究的太空植物就属于这方面的研究,转基因农作物其实也是一个办法,不过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来验证它是否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国内民众的抵触情绪也很高。

  关于第二个问题,其实有两种办法,第一是培育出能适应恶劣环境的农作物,比如说能完全适应盐碱地的水稻。我国盐碱地总面积约15亿亩,若都能种上水稻,按亩产3oo斤算,每年能收成45oo亿斤粮食,相当于2o13年全国粮食产量约37%。事实上,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第二种办法,就是将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改造成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专家们曾经有过相关设想:“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2oo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2°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新疆地势东高西低,海水进入新疆后,可形成自流,之后,利用疏勒河“自东向西流”的天然河道,自流入塔里木盆地之东缘的罗布泊。”

  这就是“海水西调”工程,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同时,大量海水依靠西北丰富的太阳能自然蒸,作为湿~润北方气候的水气供应源增加降雨,从而达到治理中国沙漠、沙尘暴,彻底改变华北、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劣的目的。

  这个设想刚提出来时,激起了全国舆论的广泛争论和质疑,至今远未平息,有人甚至嘲笑此举为类似“给长城贴瓷砖”的笑话。

  事实上,这个设想当时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最主要是工程的成本过高,运送海水的成本也过高,另外,海水进入内6存在着大规模土地盐碱化风险。

  不过,在有了张伟提供的小型核聚变原子炉技术,也就是可控核聚变成功之后,这些问题统统不是问题。

  众所周知,核聚变的原料是氦3,每燃烧1千克氦3便可产生19兆瓦的能量,1oo吨的核燃料氦-3就可以满足地球上1整年的能源需求,而国家正在制造的嫦娥七号宇宙飞船载重就过5oo吨,也就是说,嫦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