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五十三章 淮南模式(封推第三更)_重活之官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所以备受追捧。”侯跃东缓缓的解释着。

  李庆福点了点头,向侯跃东递送过去了一根烟,侯跃东摆了摆手,接着说道:“其实,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这也是有着历史的原因的,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淮南各地在集体副业基础上就已经开始办起了一批社队企业,主要为本地农民提供简单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小型社队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农机具厂,为集体制造一些农机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队企业发展的明确支持,促使社队企业步入了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它们利用这一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抓住市场空隙,迅速壮大起来。改革开放初期,淞沪这些大型城市中大量技术工人节假日到淮南地区,给淮南带来了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历史上的积累和接受淞沪的辐射为淮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当时的短缺经济,对工业化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至1989年,淮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不过,我觉得,这个模式,并不适用于我们岩城县!”李庆福听到这里,出声言道,秦系四大金刚可是一起患过难的,所以,彼此之间的言语也就随意了许多,要是换一个人,只怕,李庆福是不会如此直截了当的说的。

  侯跃东点了点头,表示了肯定:“是的,淮南模式之所以能够极快的发展起来,还是因为他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条件所造成的,而我们岩城县并不具备这两个优势因素,所以,淮南模式,所能够给予我们参考的多,不过,却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借鉴与效仿。”

  李庆福也点了点头,笑着说道:“而且,我们所处的文化圈也是不一样的,淮南模式注定是无法被我们所效仿的了。”

  “可不是么,淮南地区深受古代淮江文化的影响,传统深厚,精巧纤细,温柔敦厚,重格物致志,强调均衡、集体、等级。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淮南名家,善于学习、模仿,但缺乏创新和领跑意识。做事稳健、规范,但冒险精神不足;坐地为商,缺少闯劲;为人精细但缺乏开阔的视野;个体意识强而团队精神弱;有浓厚的官本位意识。”侯跃东笑着回应道。

  “那么,和城模式了?我看很符合秦县长的轻工业发展路线嘛。”李庆福点着了烟卷,往嘴里送去,李庆福是秘书出身,自然也是杆老烟枪,熬夜的时候,这烟自然也就抽得更凶了。

  侯跃东虽然也是秘书出身,不过,这在跟着秦扬的时候,因为秦扬最喜欢即兴演讲,所以,稿子倒并不是写的很多,所以,需要抽烟提神思索思路的时间也就不是很多。

  《封推17更计划》达成中,这是第三更,来,来,来更了这一更,还有十四更,下一更将在1点左右上传,敬请期待^_^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