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03章 大汉迁都入洛阳,曹叡发五路大军(_三国:卧龙嗣子,我的岳父是关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葛乔推进的废奴改革,在“道德”和“武力”的双重压制下,逐渐趋近于稳定。

  自古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想实现雍凉荆益扬全面废奴,半年的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政策支持。

  章武九年,春。

  刘禅自长安而来,跟刘备叙旧述衷肠后,返回长安当日就下达了迁都洛阳的诏令。

  洛阳虽然两度被毁,但其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远大于其本身。

  在诸葛亮的支持下,刘禅迁徙了长安一半的士民和大部分的军士入洛阳。

  宫殿毁坏?

  住宅不够?

  这都不是问题!

  刘禅和诸葛亮带头节俭,又有哪个公卿还想奢糜?

  在诸葛亮的提议下,刘禅以身作则,跟士民一同垦荒开田修路搭桥。

  虽说有作秀的用意在,但对士民的鼓舞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毕竟刘禅也不可能真的不受保护的去垦荒开图,这中途若遇上刺杀,那曹叡就得笑开花。

  大汉迁都洛阳,河内的邓艾亦是惊骇不小。

  邓艾的初衷是想在河内屯田练兵,等个五六年就可以驱兵作战。

  而现在。

  大汉的都城跟河内仅仅隔了个黄河。

  邓艾渡河就能偷袭洛阳!

  同样。

  刘禅渡河就能偷袭河内!

  这让邓艾不得不在黄河沿岸部署重兵。

  可部署了重兵,邓艾原本屯田练兵的计划就受到了影响。

  部署在黄河沿岸的兵马,不事生产,每天都要吃饭。

  邓艾还得再调民夫去运粮。

  这耽误的人多了,屯田的人就少了!

  可邓艾又不得不部署重兵!

  原因很简单:洛阳成了大汉都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豫州和徐州两地。

  刘备和诸葛乔将大量散居的人口聚集在了一起。

  一面兴建国营工坊,一面聚众屯田。

  由于人少地多。

  诸葛乔依托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制定了集体化大生产的战略,同时又制定了大量的奖惩条例。

  以拉动内需的方式,减少对苛捐杂税的依赖,尽可能的减轻税负。

  在获得了孙权残余势力大量钱粮以及抄没了豫徐世家豪族的钱粮后,刘备目前在豫徐扬的府库颇丰。

  钱粮多了,自然就有了减轻税负的底气。

  类似“资本家宁可倒掉多余的牛奶也不肯廉价给穷人喝”是不符合刘备和诸葛乔的政策思路的。

  不论是刘备的时代特色仁义,还是诸葛乔源自于后世的仁义,都不允许有这种极端剥削的存在。

  对百姓而言,积极开荒垦田、积极工坊做工,目的是什么?

  刘备和诸葛乔的宣传方向很直接: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玩好的!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粮食没满仓,谈什么为人礼节?

  衣食没满足,谈什么国家荣辱?

  只要在大汉过得比伪魏好,士民百姓就会自然而然的支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