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二二章 真正的铁饭碗_大国崛起之1978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里的职工多,反正卖给谁都是卖,拉去李文军那里比拉去县城还方便。

  而且听说县粮食局因为今年夏粮丰收,资金不够,都不再收粮了,等着收秋粮。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听说了,都把交够公粮后多出来的粮食运到李文军这里来。

  一时间“文军实业”门口停满了拉着板车来送粮食的村民。

  知道的还知道是李文军收食堂的口粮,不知道的还以为李文军这里改成粮站了。

  李文军吩咐赵林按照市价买下来,然后用塑料袋真空打包装起来堆在新车间二楼的一个空房间里。

  老王头负责上称,赵林负责给钱登记。

  老王头对这些村民的脾性再了解不过了,而且他也绝对相信李文军。

  李文军说要屯粮,下半年肯定是会粮食短缺。

  李文军交代他一定要跟送粮来的每一个人讲清楚,他们是自愿卖粮,不能反悔。

  所以,老王每接过一个人的粮食就会说一句:“收了可就不能退了,你可想清楚了啊。到时候不要又来闹。”

  有些人嫌他烦,嘀咕一句:“自己卖自己家的粮食,你管得着吗?”

  村民看李文军之前敞开了收,心里直打鼓、再听老王头这么说,更加觉得不对劲,然后有些人只卖一半,把一半运回去了。

  结果“文军实业”短短一个下午收的粮食,就堆满了半层楼。

  矿里的职工都觉得李文军肯定是疯了:买这么多粮食,得吃到什么时候?

  就连李文勇都看不下去,提醒他:“倒卖粮食是违法的你知道吗?”

  李文军回答:“我只买不卖,收了给自己职工吃而已,就不算倒卖也不违法,再说今年年初国家已经出了个文件,可以自由买卖粮食了。你也叫食堂屯一点,不然下半年粮食涨价,食堂的运营成本又会很高。”

  李文勇微微皱眉:他也想屯点,可是得有钱才行。

  李文军看穿了他的心思说:“嗨,多运几块石头给我就够了。哪用那么发愁。”

  然后李文勇叫矿区的食堂也屯了几千斤,跟李文军借了抽真空机和塑料袋包装好,放在仓库里。

  李文军算算够厂里职工吃到明年九月份左右,就不收了。

  其实从那天之后,陶光明只要闲着就一直在等雨。

  结果一连几个月,一滴雨都没下。

  水坝的工作人员按照李文军吩咐的每天放一点水,保证河里不干就行。

  沿岸那些需要靠河水灌溉的人就很惨了,这么低的水位,抽都抽不上来。

  他们打电话去农业局说没水灌溉,禾苗都要干死了。

  农业局又打电话给水利局要求开闸放水。

  水利局也不敢应,问气象局什么时候能下雨。

  气象局说:雨季已经过去了。今年可能都不会下雨了。

  粮食局一看这情形也紧张起来了,开始上报,申请其他县市,邻近省份支援粮食。

  结果湘赣两省都干旱,秋粮都基本上没收成,只能从北方调粮食。

  其他村的水稻,因为没有水浇灌基本上是颗粒无收了。

  袁家村和王家村改种了玉米和大豆,虽然价值不如水稻,好歹还算是有点收成。

  袁磊子他们这会儿才明白李文军当时说的话多有先见之明:这要是当时没听李文军的,冬天和春天只能要去跟人买粮食吃了。倒也不会饿死,就是价格会比往年高一些。

  那些贪心把粮食都卖了的人现在就有些恼火了,眼看家里米缸见了底,去粮食局买大米比之前贵了两成。

  没办法,因为这是外地支援茶县的粮食,加上运费人工什么的,肯定比自家产的粮食贵了。

  李文军这边几百个人天天吃饭,粮食却足够的很。

  而且“文军教育”下的托儿所,托管中心,技校的饭菜都按照之前,一点也不涨。

  那满满一房间的粮食,让食堂的师傅们和后勤总监太有安全感了。

  厂区职工和村民们都感叹李文军的先见之明,真是无人能及。

  这样一来,矿区里的职工和周边村里的人就更羡慕“文军实业”的职工了。

  不管丰年还是灾年,都管饭。这才是铁饭碗啊。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