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99章_齐人之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儿提议到。

  李孝低眉敛手单膝下跪说:“老臣谢太皇太后恩赏。”

  李福雅伸手扶起李孝轻责道:“兄妹一场何必如此生分?”

  “就是兄妹才敢自称‘老臣’,否则也就是口呼‘奴才’了。”李孝自嘲。

  “别说这一些了,过两日哀家和皇帝商量给你们赐字造牌匾,只是荣耀背后说要承担的明枪暗箭你们可得受得起。”李福雅无法反驳李孝的自嘲只好转移话题。

  李孝自负地说:“李家自从咱们兄妹四人上位后没有一日不在风口浪尖上,那些伤人暗箭就当作磨练后生晚辈的工具便可。”

  “自信是好事儿,但常年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咱们还活着,看在咱们这把老骨头的份儿上没人会真会去动他们,若是咱们百年之后呢?李家当如何?”李福雅长吁一声。

  李孝皱眉说:“老臣哪儿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如今李家一分为三各散南北就是为了这个理儿,再加上去欧洲和日本的几个,总能保住李家一息尚存。”

  “还可以更散一些,化整为零未必不是良策,不过得等到你我兄妹几人百年之后才可以,咱们或者他们分家是不孝,等咱们过身后给个遗命让他们分家就好。”李福雅撑着脑袋说:“我也不能长久的护着李家,我不能让李家的权力过大从而掣肘君权,两家相争都不是我乐意见到的,所以只能是作为臣子的李家退一步了。”

  李孝点头说:“却只能如此了,急流勇退总好过被众人攻击。”

  承正二年九月初一日,忠毅公府传来消息一等忠毅公李孝辞世,享年九十又三,皇帝下旨追赠李孝太师衔。

  太师之位在‘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之中为最尊者,最初为军队统帅兼执政大臣,李孝生前已有‘太保’之衔,而死后的这‘太师’二字是对李孝生平的最后肯定。

  李孝自十八岁入仕,从行伍做起一直谨慎小心,此后数十年间步步高升,到了醇正年间更是权倾朝野,手握重兵的他纵使是亲王、皇子也得给他三分颜面。这样一个跺一跺脚大清也得抖三抖的人物,无数军人心中的‘军神’离开了人世。

  忠毅公府上气氛沉穆,前来吊唁的官员皆是一脸沉痛,突然门外一阵骚动,宾客惊奇之下相互打探最后得到消息——‘大清三巨头’前来吊唁。

  “啧啧啧~~~李公爷生前权倾朝野,死后极备哀荣,多少丈夫一生的追求被他一一实现?”偏厅的角落里一个不显眼的地儿一个身着三品文官补服的中年男人叹道。

  “今儿个百官皆至,所有在京亲王、宗室全到了,听说灵堂那边太皇太后、太上皇以及皇上正在上香。”他身旁的人看了他一眼耳语到。

  “果真?”中年男人瞪圆了眼睛。

  又有一个人插话说:“不然世兄以为呢?京城里虽然三品官员满地走,可平日好歹也能在正厅吊唁,看见没~~~这个偏厅里可全是从三品以上的大员,听说正厅里挤满了皇室宗亲。”

  “想也是~~~李太师可是太皇太后的胞兄,当今圣上的嫡亲舅姥爷,太上皇的授业恩师。”一个四十出头的男子插上一句,那中年男人看到插嘴的男子后擦去额间泌出的汗水问:“安年回来了?”

  “本想在保定歇一夜,不想接到家中书信便快马加鞭赶回来,回城的时候恰好赶上城门刚开不久。”那被唤‘安年’的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解释。

  这一小堆谈话的人中冒出一句:“李太师没了,不知道那群武人将来谁能代替他的位置。”

  那被唤‘安年’的人回答:“怕是没有。”

  “赵贤弟何意?”胡子花白的老人问了一句。

  “李太师能有今日之荣耀,除了自身能力外,靠的就是他的胞妹。诸位前辈别忘了他的妹妹是何许人?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