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四章 爱因斯坦和波尔说的都对_黑科技:我的民科成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潘教授和陆杨的导师祁教授都是科学院院士,陆杨来到潘教授这里受到了热情接待。

  当然主要还是陆杨的理论,太惊艳了,让潘教授都无法保持淡定。

  如果陆杨的理论得到证实这意味着潘教授过去的多年研究,都走在了错误方向,那可是几十亿资金啊!

  虽然科研路上,难免会走歪路,浪费一些科研经费,但几十亿资金,也让潘教授非常心疼。

  他此时心情非常复杂,即希望陆杨的理论正确,又希望这是个美丽的错误。

  科学院旗下国家级量子实验室,潘教授的办公室内,茶香淼淼。

  陆杨正和潘教授坐在沙发上,交流让潘教授内心忐忑的新理论。

  潘教授率先发问道:“按照你提出的观点,微观世界的运动,就不是随机性了,这将颠覆过去无数物理学理论!我实在好奇你怎么得出的这个数学模型,你已经验证过数据了吗?”

  微观粒子具有一个特性“叠加态”,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同时拥有多个速度,就好像微观粒子有很多分身一样,每个分身霸占着一个空间位置,每个分身都拥有一个不同的速度。

  所以面对具有叠加态的微观粒子,我们就很难像宏观世界这样去100%精准预测将来微观粒子的未来状态。

  就好比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我们能计算出行星轨道,但却无法预测出微观粒子的“轨道”。

  陆杨摇摇头又点头道:“物理理论大部分没错,我提出的观点,想要完美预测微观粒子的运动,条件非常苛刻,必须是当前空间,只有唯一的微观粒子情况下。”

  “根据玻尔的概率论,电子是随机出现在某处的,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理论,电子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测定,再根据薛定谔的波动方程中解的模平方,如果用三维坐标以图形表示的话,就是电子云...。”

  从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起,有太多科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

  甚至爱因斯坦的理论和量子力学理论相互不兼容,当年双方因为观察手段不足,争论了许多年。

  爱因斯坦看来,量子力学之所以还存在“概率、超距、瞬间”等特性,是因为人类的科学手段还很落后,没有能力观察到使它们发生这种变化的“物理常量”。

  1935年,爱因斯坦联合薛定谔、波多尔斯基、罗森等顶级科学家,为“推翻”量子力学、证明这个“年轻的学科还很不完备”,想让波尔修改他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符合爱因斯坦等提出的理论。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量子悖论”。

  而这个“EPR量子悖论”换个说法,说的就是“量子纠缠”。

  量子力学发展至今已经一个多世纪,有越来越多证明,量子纠缠真实存在,当年爱因斯坦老爷子反驳量子力学的理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