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 威胁(求支持)_黑科技:我的民科成真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陆杨的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时,意味着全球无数科研工作者,注意到陆杨提出的全新理论。

  Yanglu这个名字一看就是夏国人,而且这篇论文比较特别的地方是没有什么通讯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

  也就是说整个实验,都是由陆杨单人完成。

  当他们仔细研究完论文后,更加感觉震撼。

  以往大家都知道电磁波会对细胞造成一定影响,却是不知道在经过一些特殊调整后,电磁波竟然可以让毛发快速生长!

  有实验条件的,马上开始做起实验。

  没实验条件的赶紧进入学术交流的论坛,或者询问认识的科研工作者。

  媒体记者们也注意到这篇论文,打听一圈后,终于确定,这个成果虽然原理上不复杂,可就像是捅破窗户纸,是为后来的研究,走出一条全新的道路。

  记者再调查调查陆杨的身份,发现更加不得了,陆杨年仅23岁,夏国京城理工大学毕业,这和今年另一位天才很相似,看来夏国在科研上,终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理工大学,陆杨曾经的辅导员接到记者电话,面对记者的询问,辅导员也有些意外。

  自己的学生论文上顶刊了?

  听到是毕业的学生,叶老师淡定许多,这年头本科就发顶刊也不是没有。

  北边有清北科大天才少年班,南边也有华大联合培养模式,华大联合培训模式办了几年,一个班里,发了几十篇论文,其中二十多篇都是顶刊。

  当然发在顶刊上的论文,也有高低之分。

  比陆杨天才的人有不少,比如曹源,他是1996年出生,14岁便以669分的高考成绩进入科大少年班。

  18岁,大学毕业时获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

  随后曹源赴老鹰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22岁,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夏国学者。

  他的研究便是,以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约1.1°的微妙角度时(被称为“魔角石墨烯”),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

  恰好曹源就是在今年3月份发的第一篇论文,陆杨比起曹源差距还有点大。

  曹源博士毕业,22岁就发顶刊了,陆杨研究生还没毕业,23岁才发顶刊。

  “还不错,陆杨读书的时候我们很多教授就很喜欢他,是个科研苗子,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一点都不惊讶。”叶老师很淡定的说道。

  记者有些惊讶叶老师的淡定,他继续介绍道:“陆杨这次的成果很不简单,听专家说是划时代的技术!”

  “是吗?有没有年初的曹源那篇论文影响大?”叶老师来了兴趣,关心的问道。

  曹源是科大那边的人,理工可还没出过这么天才的人物。

  在记者的介绍下,叶老师也意识到自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