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九四章 部署_怒海覆清1852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深刻。”

  “南门“洽德”,出于《尚书》的《大禹谟》,称皋陶“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即爱惜生灵,不事杀戮。”

  “北门“潢枢”,为“天潢之枢”之省称,天潢为星名,也指皇室,在此自然喻城为国之枢要。”

  “东门“启明”,即清晨现于东方的启明星,喻人则指“心志开达,性识明悟”。”

  “西门“怀音”,典出古人“食椹怀音”之语,《诗经》云:“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椹,怀我好音”,飞鸮是恶鸟,叫声不吉利,吃了桑椹,便用好的声音作回报。教化之意寓于其中……”

  赵烈文讲起典故来的时候就会滔滔不绝,这是他少有的强过董良的地方。

  “赵大人果然博学。”一旁的王资雨赞道。

  赵烈文的身上有一点年轻才子的傲气,对这个降臣王资雨不是很待见,不过王资雨却冲着谁都是一副笑脸。

  而且王资雨这个人则有点小人物的谄媚气质,让赵烈文看不习惯。

  厦门城,同知衙门。

  这是城内现在修建最好的一座衙门,此时已经整理出来,成为董良临时下榻的地方。

  “元首,城内的官员大都逃走了,我们没抓到几个。”府内一个临时的会议室中,孙延平有些遗憾地汇报道。

  他将此次起义的过程对董良做了一个简单的汇报。

  “孙总长,这次你们已经做得很好,大大超过了我们的作战预期。现在,咱们原本的作战计划也要改变一下了。”董良道。

  “还请元首指示,我是暗部的总长,本不该插手军队的事情,今天过来正好将漳州守备队和民兵的指挥权移交一下。”

  孙延平实际上是有一定指挥才能的,不然也不会仅仅依靠义军就拿下整个漳州。

  但是他在华族内部的时间也不短了。

  他知道董良一直希望的在华族树立规矩。

  其中有一项就是军政分离,各司其职。

  暗部可以运作起义的事情,但是不能将手伸向军队。

  董良不想将工作都建立在信任之上,而是要将其建立在规则之上。

  他看了一眼孙延平,没有拒绝,这一次孙延平拉出了几万兵马,超出了他的预料。

  不过这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要想短时间内拿下闽省,确实需要这种滚雪球式的爆兵,光靠着几千护卫军正规军,摊开之后能够顾得上多少地盘?

  “孙总长,现在漳州有多少兵马?”董良问道。

  孙延平想了一下说道:“一共有十二个守备大队,四十个民兵大队。”

  孙延平之所以要想一下,是因为漳州的义军一直在增加,孙延平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凡是愿意参军的青壮都收拢了起来。

  到现在,他们已经掌控了漳州以及泉州的一部分,一共十六个县,福建的人口密度比较大,这十六个县总共有将近两百万人口,从中征募两万六千兵马并不算多。

  众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老子手中就才五百兵马啊。”彭能在心中感叹道。

  “这样,这些人马保持原来的编制,我不临阵换人了,不过除了一部分守备各个县城。其他人全部配属给各个大队联合作战。”

  众人看向董良,似乎没有听懂董良的意思。

  这些大队大都是乡党为基础成立,孙延平为了便于管理,这些大队的大队长和中队长一般都是安排的当地的复兴会核心成员担任。

  这样既方便管理,又能够让这一支支小队伍内部产生向心力。

  “从现在开始,第三到第八步兵大队扩编为六个支队,原来的大队不变,每个支队再配属两个守备大队,五个民兵大队。

  这样的话一个支队就包含了八个大队,四千人的规模。

  这样一支军队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作战。

  每个支队的核心自然是原本的护卫军大队,他们的装备和训练都是一流的,其次是两个守备队,这些是从民兵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剩下的五个民兵大队则更像是辅兵。

  “彭能,你带着四支队到诏安驻守,抵挡两广的清军。”董良也没有跟众人商量的意思,直接下令道。

  很显然,他准备先收拾完福建,再去对付两广。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