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七章 开讲啦_华娱之黄金年代沈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体贴的抢白,然后说道“我的电影拍的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港台演员呢?他们一说话,观众就会出戏,何必呢!等我有空琢磨个hk发生的故事,肯定会让hk演员参演的!”

  这位很明显听出了沈临的敷衍,虽然有些不满,但也只能坐下了,因为第二位提问者站出来了“沈导,你好,我是一名纪录片导演,现在也准备拍商业片,我能问您怎么拍出十几亿票房的电影吗?您都是怎么运作的?”

  “您真的是纪录片导演吗?”

  沈临故意做出一副好奇的样子。

  “是的,我的作品曾经获得过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奖!”

  说这句话的时候,这哥们明显有点骄傲。

  “不错!对了,你们可能不知道我写的电视剧也获得过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剧集还有最佳编剧,我没去领奖罢了,让人代领的,实在没时间。”

  算是在奖项上扳回了一层,然后回到提问者的问题“一部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在立项的时候,肯定有过市场调研,这是最基本的。导演的职责就是把他拍出来,你让一个导演负责票房,我觉得这玩意有点不靠谱,影响一部电影大卖的因素太多了,宣传力度、演员的表演,还有就是同档期的竞争性。”

  “难道一个导演不应该为电影的票房负责吗?”

  “我首先觉得票房高的电影不一定是很好的电影,一部烂片的票房也不一定票房就低,您这么评判一部电影有点太武断,举个例子吧,《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上映的时候,赔的一塌糊涂,但你能说那是部烂片吗?”

  “那您对您执导电影的票房有什么要求?”

  “很简单,只要不赔钱就行!只有不赔钱的电影才是正向的工业系统内的作品!”

  “沈导的这句话很有道理,不是说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有为青年!”

  撒呗宁总结了一句。

  “沈导,您当初没上大学,我很想问您一句,您为什么不上大学?您不觉得不上大学可能会是人生的遗憾吗?”

  第三位提问的是个姑娘。

  “我想起了咱们央视曾经做过的一档节目,《对话》,就是我的好朋友韩少上的那期节目,当时他被各种观众围观,也是在说他不上大学是一种遗憾的事情,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的陈晓明教授是这么说的‘…可能韩少要保持他的纯粹些,他可能只能走三五年,他如果要走五十年,他就要到大学里面去,和大家一样,同样的,那个韩少也消失了。”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吧,现在再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大学对韩少这样的人,或者对我这样的人有用吗?我也不想说什么大学有没有用的问题,你要是想过平凡的生活,找个好工作,当然应该读大学,我当时赚的钱已经足够在京城买两套房了,而且我还买了…”

  说到这的时候,现场一阵喧哗。

  “您…您真的买房了?”

  撒呗宁也有点吃惊。

  “嗯,当时就觉得应该买点东西保值,盛世买房嘛,我就买了两套,都在二环边上,估计很值钱了!”

  “哇!”

  现场又是一阵轰动!

  “咱回到大学的问题,我还是鼓励大家都经过一轮的大学教育。我不一样,我很早熟,早熟到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我不需要导师教我怎么做人!”

  “那让你重新选择,你会读大学吗?我听说当时你的高考成绩不算太差,至少能进北外之类的学校。”

  撒呗宁接过了问题。

  “如果让我对18岁的自己说句话,我会说‘welldone!’”

  好吧,你赢了!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