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4章 崇祯的算学水平_明末妖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崇祯和王承恩频频点头,“好,朕下一次科举就只取行政人员,明年加一科恩科,专取三法司的官员。”

  刘慧明心想你能不能熬到下一次科举还两说呢,先把你哄开心了再说。

  三人又细化了一下科举改革之事,刘慧明道,“陛下,科举就是一个风向标,科举考什么,士子就学什么。现在的朝中大臣争做诤臣、直臣就是因为科举考的就是这些东西,如果陛下想让他们多做实事,就要在科举里面加一些实务。倘若某一天陛下觉得大明这个天下太小了,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可以出一道考题,相信那些士子就会跋山涉水、扬帆出海去探索世界了。”

  崇祯哈哈大笑,“爱卿说得有理。”

  休息了一会儿,刘慧明又把话题拉回到了本届科举上面,今年的科举本来应该在二月举行,但那时候鞑子入关,北京宵禁了,一直拖到现在都还没决定下来。

  刘慧明道,“陛下,我建议这一次科考还是按照以前的规定来,下一次科考就可以尝试做一些改变了。我们可以先出一套题作为参考题和礼部的塘报一起发下去,士子们也可以提前温习演算。”

  崇祯点头,“不错,否则事到临头突然改弦易辙,生员们又要闹事了。”

  刘慧明现场出了一套算学题试卷,并标明了每一道题的分值,道,“算学不像其他学科,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因此臣采取的是评分制,每个考生都有一个固定的成绩,一目了然,减少了考官的作弊空间。”

  “这就是评分制?”崇祯满脸狐疑,“科举考试也可以这样吗?”

  前文已提到当今的科举考试要靠三场,总共十七道题。不过现在的考官比较懒,一般只看第一场的七篇八股文,而且以第一场为主,一些极端的考官往甚至就看第一篇,要是第一篇做得不好,直接接黜落了,后面做得再好都没用。

  这样的骚操作无疑对考生很公平,何欢就曾因此被黜落,导致现在还是个秀才。

  刘慧明决定为何欢出把力,解释道,“理论上讲是可以的,比如可以先规定每篇文章的满分值,再规定扣分项,哪里出错就扣哪里,剩下的就是得分了。这样孰优孰劣,再也不用争论了。而且可以杜绝考官只看第一篇文章的现象,让考生有一个公平的应试环境。”

  “此法不错!”崇祯赞道。

  三人便闭门造车,规定首场七篇八股文每篇一百分,第二场的论文也是一百分,诏、诰、表各五十分,判词三十分,五道判词总共一百五十分。第三场的三道策论的满分也是一百分。算学一百分,六科和三法司的试卷也是一百分,总共一千五百分。

  刘慧明觉得文科的分值还是太高了,崇祯就砍掉了四篇八股文,和一篇策论,如此满分就是一千分了。

  王承恩首

  请收藏:https://m.bmrdj.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